装置
雕塑装置
行为
公共艺术
美术史和教科书

雕塑 一词作为名词,意指物体占有空间维度的实体形式,雕塑通过占有空间关系来实现为我们而存在的现象世界。此存在不仅是物理概念的存在形式,同时也是作为带有精神性内涵和语言性描述的意向性存在形式,两者综合而一,构成“雕塑”一词作为知识的奠基。

“雕塑”一词作为动词,乃是使用的意义。被理解为是一个行动的过程的本身。例如,上世纪德国艺术家乔瑟夫.博伊斯提出的“社会雕塑”的概念。意向性的指示了人与人之间通过彼此影响和塑造最终走向“社会性”这一综合理念的事实,并联想到人作为目的性的产物在自身的行为中自我完善的过程。人类的历史事实上是自身的合目的性的历史。在某种程度上,也意味着海德格尔所说的“存在者在世界之中”的存在,展开了“存在”以“他在”为标准的世界图像。也是我们日常所言的世界景观模式。

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“雕塑”一词,不是在于理论性解释一种语言,而在于确认一种语言游戏。试想把“雕塑”一词拆散后放置于不同的语境中,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而导致不同的意义。换句话说,词语是使用的运用,只有通过使用,语言才露出水面,表达了它无法言说的意义。

动词“雕”是一个减法的行动,是从“有”到“无”的熵变;相反,“塑”是通过对加法的运用和塑造完成物体空间的能指和所指,并在其中寻味作为实体的意义

作者在此方案的行为中,试图打包工作室空间里所有的物品,把它们作为材料的元素进行加减法行动。“塑”意味着打包现成品“雕塑”后放置于展厅中的行动过程,是一次加法行为,以“塑”的概念形成的“雕塑”表达个人情感所指,犹如一首凝固的交响诗,唱曲了作为“私人语言”的游戏,是社会景观的一角。相反,作为“塑”的另一词“雕”,显现了被拆空后工作室现状所构成的语词运用,是对“空”一词联想的驱动下,反思“空的”意义的过程。在如此场景的“空”中体会“艺术作为本体”将会如何可能的问题。

 

 

 

张新

2012年9月28日